咏经 |
锁不住的信仰 |
刘剑:这张是在石渠,玛尼石墙的地方,转经的民众一定要在这拜一下,即使是门锁着,这点可能跟汉族不一样,如果庙锁了汉族人绝对不会这样,一定要进去才拜。但藏族人不管,佛上不上班我不管,我拜我的,所以我觉得很有意思,取名为"锁不住的信仰"。是一个女人带着孩子,他在那等着。慢速是想让她的手略为虚一下表现动感,这个女人的手就拍得有一点点虚。一般来说她们磕头有些讲究,最极端的就是磕10万多个头,比如说在大昭寺。但在这个地方也不像我们就拜一下,磕一下,他们一般都要磕几十下,上百下。
主持人:我们一开始不理解,比如认为他们是不是家里有人病了,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,后来才知道他们就是为了大爱,为了世界和平,为了很大的爱,大梦想去磕长头,从家里一直磕,磕到大昭寺和布达拉宫。
刘剑:这个原因比较复杂,涉及到信仰。我对宗教还是一知半解,虽然在藏传佛教上接触得比较多。给我的感觉他们不是太功利化,宗教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。你们说他们天天在那转经,是一定家里人有病了?有孩子要高考吗?其实这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,藏传佛教对他们的教育主要是修来世,转世的说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。他们生存的环境比较艰辛,但是他们在那很安定,就是因为有一种信仰,有的朋友也跟我说有什么样地方就有什么样的信仰,我们要充分的理解他们。
肃-雪域的信仰 |
这张比较有点写意的感觉,那天马上就要下雪了,这张是数码片,是用徕卡M8拍的,徕卡的成像还过得去。
主持人:稍微欠一点,下面这张是刻经的。
铭刻 |
刘剑:对,一个老人在那刻经,他们刻经是这样。但当有信众需要买玛尼石块,就花一块、两块钱去找他们买。这个照片中的老人非常的专注。
主持人:几乎是趴在地上,看他的表情特别的认真。
刘剑:我离得比较远,拍这种照片一般不要打扰他们。
转经 |
这个是玛尼石城,据说以前发生过地震,已经陷下去一半。后来周边方圆一百、两百公里的信徒都过来朝拜,很多人来又把它垒了这么高。他们现在条件好了,很多地方都会赶过来朝拜,之所以这些玛尼石墙能成这么大的规模和他们的民族信仰有关。
主持人:经幡已经堆了一层又一层,有的都已经晒化了,就能看出年代很久了。
刘剑:对,石头也是从各地拉过来的,刻好以后给钱就行了。
喂桑-生活的凭证 |
主持人:这张是在藏东南的瓦村煨桑。
刘剑:对,那天一大早上下大雪,一进村子发现有家门口出来了一个妇女,背着孩子煨桑。
主持人:煨桑对于传佛教来讲有什么意义。
刘剑:所谓为煨桑就烧香,藏族人烧香一定是上午,他们觉得下午是不合适的,这是他们烧香的习惯。我们汉人可能就是插上一支香,对藏族老百姓来说,烧香就是烧松树的柏树枝,还要洒一些青稞和一些清水,因为敬佛要很用圣洁的东西。家家都烧香,有的村子里可能几家有共同用一起煨桑的地方。曾经听一起去拍日出的影友说某个村子一早就有炊烟了,其实那是他们早上一起来就煨桑敬神的香烟,家家户户都是这样的。
主持人:这个妈妈还带背着小朋友在这煨桑。
刘剑:对。
迎佛节 |
刘剑:这张是迎佛节的早上,比前面那张晚一点,出现了很多人,当他们正好走成一个弧度时我拍摄的。
主持人:远处的寺庙正好也有光。一个光影明暗的对比突出了寺庙。这个光来得非常巧。
幡-阳光下的诉求 |
刘剑:这个也是个经幡群,这张应该是小品。那天天空很巧,出现了日晕。
主持人:把亮部压暗了。
刘剑:对,压了,不然太阳太亮。
圣洁 |
刘剑:这个是布达拉宫到拉萨河的河面,水略微有一点反光,闪光灯打不了那么远。所以后期把暗部提了提,但很多摄影人看到这张图片以为是PS拼的,但实际上不是,这个也是用120胶片拍摄的。
主持人:如果暗部细节没有了,后期怎么调也调不出来。
刘剑:对,我当时的想法是只要顶部的部分不过,白色部分过一点点不要紧。
嘛尼石 |
刘剑:这是张玉树有名的玛尼城的石头特写。这个是地震之前2006年拍的特写照片。
卡瓦格博 |
刘剑:我把照片进行了简单的分类。前面看的是以信仰的角度看西藏。从这张开始是以山水的角度,从纯粹唯美的角度拍摄的西藏。这张卡瓦博格夜色是两次曝光完成的。把月亮拍先下来,位子留好了再拍山,当然两次的速度光圈用得都不一样,夜晚曝光间长了以后,云彩有点雾状,当时我非常担心云往上走,结果云横着在山腰飘来飘去,当时还有星星,八九秒钟的曝光就形成了像流星雨一样轨迹。
神女峰的容姿 |
刘剑:这是梅里神山的另外一张神女峰照片。日出之前的粉红色山体,色调很迷人。
[上一页] [1] [2] [3] [4] [5] [下一页] |
索尼(Sony)公司前不久推出一款专业级电影摄像机——PMW-F3,该机采用了Exmor Super 35 CMOS高性能传感器,并且支持PL卡口镜头...[详细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