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持人:搜狐摄影频道的网友朋友们大家好,这里是搜狐摄影频道的大师访谈系列栏目,今天很荣幸请到的嘉宾是:中华全国摄影工作者协会副主席、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图片库艺术总监、著名纪实摄影家焦波老师。焦老师您好,现在有请您向我们搜狐摄影频道网友打个招呼。
焦波:网友朋友,大家好。
主持人:众所周知焦老师作品有很多,比如说《俺爹俺娘》,《两万五千里大抒情》描述长征路的作品集以及很多人文纪实,像最近汶川献爱心儿童系列的作品。现在先有请身为作者的焦老师谈一下对于《俺爹俺娘》系列专题作品的想法。
焦波:大家知道从30年前,我父母六十多岁的时候,我开始给他们拍照片。那时候作为一个刚刚学会拍照的儿子,就想多给父母留下些影像的东西。为什么呢?因为父母总有一天要离开我们,我怎么能把爹娘留住,所以我想到了照相机。我想到了我能够为爹娘做的一件事情,多给他们拍照片。这样我想有一天爹娘离开以后,我仍然有这么多照片在伴随着我,在陪伴着我,也可以给我们后代留下一些家庭影像资料。所以从1974年开始一直拍到2004年,我父母双双离开这个世界。这样一共拍了一万二千多张照片,六百多个小时的录像。也给父母办了一个影展,出了一本画册,出了几本书,出了纪录片,也出了电视剧,很欣慰的是爹娘离开了,现在仍然有这么多使我来回忆,也使这些作品的形象代表了中国这些普通父母的形象,它是一个代表,也一直流传在世上。以后我特别注重这些普通百姓的生活,实际上《俺爹俺娘》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对。当时要拍一百个老百姓的故事,《俺爹俺娘》是其中一个,还拍出来几十个普通百姓的故事。像《京城最后的背粪工》,《哈巴雪山上的背矿工人》,还有北京胡同里做旗袍的老人,以及高位截瘫坚持15年绿化荒山的老大爷,这些人都是普通人。他们用自己的意志,来与他们命运作斗争,作抗争,然后实现了他们一生的人生价值,虽然是普通人,但是他们的业绩是辉煌的。《俺爹俺娘》从1974年给他拍第一张照片一直到2004年拍了一万二千多张,还有六百多个小时录像。
主持人:出过系列专题,电视连续剧,很多这些画册,很多网友们可以看看关于焦老师出版的这本画册,很多焦老师忠实的观众看过之后由衷的感动,曾经有一个您的读者说过一句话,您的作品已经触动了人心底最脆弱那一根弦,是真实存在的,而不是平时所被激发的,恰恰正是你一系列作品,包括《俺爹俺娘》这一部作品,以及《晨光里的孩子》作品触动了那一根弦。
焦波:这里面我拍的东西太普通了,太平常了,就是爹娘的日常生活,包括日常生活到衣食住行、吃、穿、甚至生活当中的一些细节。从怎么吃饭、睡觉,两个人彼此之间那些一举一共,甚至日常生活,甚至磕磕碰碰,吵架,吵架以后好了,然后生病,然后怎么关心,这些镜头可以说都是家家户户都有的。每一个人在生活当中,每个人的父母,他的老人都是这样来过的。所以我拍的都是这样的镜头。
拍摄过程一开始并不是想这样拍,一开始刚学习摄影以后,可能跟现在所有走摄影道路这些爱好者一样,都是希望想搞创作,就是把人拍得怎么美,怎么光鲜怎么好,怎么瞬间抓得怎么好,这个构图多有冲击力,肯定是那样。就是艺术创作,一开始我也想把父母整一个题材,用它来创造自己所希望达到的一种照片。
主持人:今天咱们大师访谈栏目与以往的大师访谈栏目有些不同,不仅是关注摄影技术方面,今天更多的带着观众和网友朋友从感观方面去理解,去触动他们心灵的感觉,当时您那个时候的工作是在人民日报当海外记者。
焦波:当时一开始还不是在人民日报,是在淄博日报,当时拍照片的时候还是一个业余爱好者,当时想创作。但是以后呢,可能随着年龄增长,对社会的认识,觉得最有价值的应该是普通人的最普通的那种生活,一些情感的东西,触动人心的可能并不是那种一律的光影效果,最触动人心的可能是情感的东西。
主持人:很多网友朋友们关注的当您由一位新闻型专业转身为纪实型摄影师,这段道路是谁给您的启发,包括《俺爹俺娘》这样的作品,第一张照片是怎么生成的?
焦波:说起怎么拍照片,可能它的故事就是说我怎么学习照相,14岁那一年村里有一个比我大两三岁中学生自己造的照相机,就是用那种矿灯造的一台照相机,但是不能照相,只能看。到了20岁的时候我分配到一个沂蒙山区当老师,这时候济南分配了几个女学生,我们叫七朵金花,可能最亮丽的那一朵被我采摘了,这个女学生叫夏立群,就是我现在的爱人,当时不单看她娇美的面目,还有她的相机。
主持人:第一张照片就是您与您爱人还有您的父母的合影,用现在技术来说比较粗糙的一张照片,但是一直流传至今,那是非常感动的一张照片,那是您的父母第一张照片。
焦波:那台相机是她爸爸在抗日战争年代从日本人手里夺下来的一台相机,我开始用这个给父母记录。从那以后,我就开始拍纪念照,以后又想搞创作,到最后随着对生活的认识,就觉得应该记录父母生活的点点滴滴。所以由此慢慢就开始记录。现在看来,以后我当了专业摄影记者,从淄博日报调到人民日报,但是新闻记者可能关注的是一些国家的大事,或者社会新闻类型的,但是我觉得与我拍父母这种其实也不冲突。实际上新闻照片如果拍好了,一旦好的纪实照片,实际上有的时候也是一张新闻照片。只不过我们有时候现在一些新闻照片太尖锐了,所摆出来的,脱离新闻的视线。
主持人:当时您给两位老人拍第一张照片的时候两位老人什么样状态?
焦波:我说给他们拍一张照片他们翻箱倒柜找最好的衣服,当时我父亲为了我上学,57岁到城里打工,一打打了十年,67回到家,当时在煤矿工作回到家那件工作服就是最好的衣服,我母亲是大金矿里洗得皱皱巴巴,搁在箱子底下的衣服,只能逢年过节,走亲串友才拿出来,所以他们拿出来就拍。拍的时候,我母亲说不要多拍,说俺长得不好看,我父亲说只能拍一张,一张底片非常贵,我干一天活才挣一毛五分钱,那一天只拍了一张。
主持人:当您的作品流传下来之后,老人对他们的作品有什么想法?
焦波:原来我拍父母的照片,我也没觉得什么,以后我就按照这样记录以后,按照生活本身来记录以后,就想留在自己心里面。但是呢,当有一天拍了二十年以后,很多人看了以后觉得感动,在掉眼泪,那个人突然评价说实际上拍的不是自己的父母,是拍了像他们一样千千万万父母的一种生活状态。
主持人:由您把这一根绳子给抓住了。
焦波:所以他们觉得很有价值,应该发表出来。但是发表以后,我父母觉得我们还能上电视,还能上报纸,觉得儿子把他们不但经常会去看他,还要给他多发照片,而且他们形象还能登在报纸上,还在电视上出现当然会高兴。更高兴的应该是父母认为只要儿子喜欢做什么,他就满足了。因为他觉得儿子这份孝心,应该满足,所以说无论怎么样他一定满足。所以举个例子,到北京搞影展,本来我母亲病重,肺气肿,医生说十天八个月出不了医院,但是我母亲一定要来北京。
主持人:跋山涉水来到北京,当时交通也不是很方便。
焦波:那一天医院把她送到火车站,在火车里也打着吊瓶,我把母亲背到展厅,我父母用家里带的剪子给影展剪的彩。
主持人:对这一副作品您的寄望,您的希望,或者未来的想法是什么?
焦波:每个作者,也可以说艺术家他的作品当然希望来流传,希望来影响人。但是要说主观的,能不能流传下去,能不能打动别人,那都是观众说了算。
主持人:亲情这个题材永远不会失传。
焦波:从98年影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,一直到现在,十几年来这个影展一直在全国各地巡展,到现在已经在一千多所大学巡展过。在二十多个城市,而且现在扩展到了中小学。他们每一代人总觉得,包括现在80后、90后,很多人说他们是自私没有情感,小皇帝,但是当他看到这个作品,会感动,会流泪,会想到自己父母,会打电话,然后给家里老人买吃的,然后经常回去看父母。我觉得这就够了,这个东西并不是我刻意让他们这样做的,是他们看了作品之后引起的行为。
主持人:我看完作品之后,我感觉当身在外地的人与他的家庭长时间分开以后,当中对于亲情挂念可能少很多,看过一些有启发性的作品,比如说《俺爹俺娘》,但是最后会突然把亲情激发起来,往往会贯穿起来,埋藏在心底的感情会被激发出来,这种感情是最真实的,最重要的。
[1] [2] [3] [下一页] |
索尼(Sony)公司前不久推出一款专业级电影摄像机——PMW-F3,该机采用了Exmor Super 35 CMOS高性能传感器,并且支持PL卡口镜头...[详细]